Thursday, October 22, 2009

浅说布施

四 川 尼 众 佛 学 院   隆 辉   

教 学 园 地《法 音》 1998 年 第 3 期 ( 总 第 163 期 ) 第 36 页   

六 度 , 是 大 乘 修 行 道 的 六 项 主 要 内 容 , 是 菩 萨 的 正 道 , 是 摄 尽 一 切 菩 萨 道 的 总 行 , 是 自 度 度 他 、 福 慧 双 修 、 三 学 具 足 的 途 径 , 也 是 悟 入 唯 识 性 的 因 和 果 。 今 仅 以 六 度 之 首 的 布 施 度 试 作 探 讨 。   

布 施 度 , 又 名 檀 波 罗 蜜 、 檀 度 、 施 度 。 施 波 罗 密 , 意 为 布 施 , 即 以 自 己 所 有 , 普 施 一 切 众 生 。 布 施 有 三 种 之 分 : 第 一 种 是 法 施 , 即 以 清 净 心 为 人 宣 说 如 来 正 法 , 令 闻 者 得 法 乐 , 资 长 善 根 之 功 。 第 二 种 是 财 施 , 此 中 又 分 两 类 : 一 是 内 财 施 , 即 以 自 己 头 目 脑 髓 , 以 至 整 个 色 身 施 于 众 生 , 如 释 迦 如 来 在 因 地 中 行 菩 萨 道 , 曾 割 肉 喂 鹰 、 舍 身 饲 虎 ; 二 是 外 财 施 , 即 以 自 己 所 拥 有 的 衣 食 财 物 施 予 有 情 , 令 彼 不 受 饥 寒 的 痛 苦 。 第 三 种 是 无 畏 施 , 即 众 生 若 有 种 种 灾 难 怖 畏 之 事 , 能 够 安 慰 他 们 , 帮 助 他 们 免 去 内 心 的 怖 畏 。   

为 什 么 要 行 布 施 ? 因 为 它 是 立 人 间 和 乐 、 出 世 圣 法 的 根 本 。 众 生 在 三 界 之 中 流 转 , 不 得 出 离 , 就 是 由 于 贪 爱 执 著 境 界 和 自 体 。 所 谓 境 界 爱 , 就 是 世 间 五 欲 的 享 受 和 占 有 。 在 自 己 一 无 所 有 之 时 , 就 绞 尽 脑 汁 , 千 方 百 计 地 去 寻 求 , 而 且 贪 得 无 厌 , 多 多 益 善 , 心 不 知 足 , 惟 图 多 求 , 甚 至 不 择 手 段 , 造 出 种 种 恶 业 。 一 旦 拥 有 名 利 等 妄 境 时 , 更 是 惶 惶 不 安 , 唯 恐 失 去 。 象 这 样 求 之 尚 忧 不 得 者 , 又 何 能 普 舍 于 众 生 ? 既 以 自 我 为 出 发 点 , 执 妄 境 为 我 所 者 , 又 何 能 去 贪 著 得 出 离 ? 所 谓 自 体 爱 , 就 是 贪 著 个 人 、 种 族 现 在 和 未 来 的 生 命 。 夫 妇 和 家 室 , 便 是 生 命 爱 的 对 象 。 众 生 由 于 这 些 妄 境 之 故 , 悭 吝 不 舍 , 而 导 致 六 道 轮 回 、 永 无 出 期 。 而 布 施 , 是 悭 吝 的 正 对 治 , 能 够 破 裂 众 生 悭 吝 之 心 , 让 众 生 不 被 欲 累 , 放 下 对 财 物 、 名 利 、 家 室 甚 至 色 身 的 执 著 , 培 养 慈 悲 心 , 以 种 种 钱 财 宝 物 , 乃 至 自 己 最 宝 贵 的 生 命 悉 皆 施 予 一 切 众 生 , 从 物 质 和 精 神 上 支 持 他 们 , 帮 助 他 们 摆 脱 贫 困 、 痛 苦 、 烦 恼 和 无 知 , 满 足 他 们 的 愿 求 , 与 众 生 广 结 善 缘 和 法 缘 , 使 他 们 因 此 而 亲 近 我 们 、 信 任 我 们 , 为 我 们 进 一 步 感 化 他 们 , 激 发 他 们 向 上 向 善 , 做 好 人 缘 准 备 , 从 而 能 够 摄 受 他 们 , 使 之 成 为 法 眷 , 并 永 断 贫 穷 根 本 。 若 能 如 是 , 则 能 恬 淡 宁 静 , 净 守 尸 罗 , 乃 至 引 生 智 慧 , 如 理 抉 择 诸 法 性 相 。 自 利 利 他 者 , 莫 过 于 布 施 , 故 六 度 中 , 将 其 列 为 上 首 。 由 此 , 也 可 见 布 施 度 对 于 众 生 出 离 生 死 的 重 要 。   

凡 布 施 , 一 般 源 于 悲 心 和 敬 心 。 悲 心 者 , 是 对 那 些 鳏 寡 孤 独 、 无 依 无 靠 者 , 或 者 残 废 疾 病 之 人 , 或 者 由 于 遭 受 水 、 火 、 风 等 意 外 灾 祸 的 众 生 , 寄 予 深 深 的 同 情 。 故 以 悲 悯 心 而 行 布 施 , 相 近 于 今 人 所 说 的 慈 善 事 业 。 敬 心 者 , 是 对 父 母 的 孝 养 、 尊 长 的 供 奉 、 三 宝 的 恭 敬 供 养 等 , 这 是 以 恭 敬 心 来 行 布 施 , 其 中 也 含 有 报 恩 的 意 味 。 此 二 者 , 就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悲 田 和 敬 田 。然 世 间 众 生 , 纵 偶 行 布 施 , 也 多 为 有 染 而 不 纯 的 给 予 , 称 之 为 给 予 更 恰 当 。 此 不 如 法 的 布 施 , 略 说 有 七 类 : 第 一 类 是 随 至 施 , 此 乃 非 自 动 的 发 心 布 施 , 而 是 因 为 乞 化 者 或 募 缘 者 逼 上 门 来 , 不 便 拒 绝 而 勉 强 布 施 , 内 心 实 心 痛 难 舍 。 第 二 类 是 怖 施 , 此 乃 因 发 觉 自 己 的 财 物 、 名 位 、 生 命 等 , 有 危 急 而 难 以 保 存 , 害 怕 彼 等 失 去 , 故 行 布 施 , 希 望 以 此 功 德 消 灾 免 难 、 逢 凶 化 吉 ( 世 人 多 有 此 举 ) 。 第 三 类 是 报 恩 施 , 因 为 曾 受 人 恩 惠 , 故 今 以 酬 谢 心 而 行 布 施 ( 此 乃 还 债 ) 。 第 四 类 是 求 报 施 , 为 了 别 人 的 报 答 , 或 者 希 望 得 到 别 人 帮 助 , 故 以 财 等 而 行 布 施 。 第 五 类 是 习 先 施 , 自 己 本 无 布 施 的 意 欲 , 只 是 世 代 相 传 的 习 惯 , 故 沿 习 旧 俗 而 行 布 施 。 第 六 类 是 希 天 施 , 希 望 得 到 天 神 的 护 佑 , 或 者 欲 生 天 国 而 行 布 施 。 第 七 类 是 要 名 施 , 为 了 沽 名 , 方 行 布 施 , 以 赚 回 一 个 大 施 主 或 者 慈 善 家 的 美 名 。 以 上 的 七 类 布 施 , 都 不 是 出 于 悲 敬 之 心 , 纵 然 也 会 有 一 些 功 德 , 但 与 布 施 真 义 , 毕 竟 相 去 太 远 。   

如 法 的 布 施 , 应 该 具 备 两 个 条 件 : 一 、 在 布 施 者 来 说 , 对 于 所 施 物 , 须 有 舍 心 。 如 果 财 物 等 是 被 别 人 借 去 而 忘 记 归 还 , 或 者 是 遗 失 , 或 者 是 被 人 抢 去 , 表 面 上 勉 强 给 予 , 口 中 也 冠 之 以 “ 布 施 ” 之 名 , 而 内 心 却 心 痛 不 舍 , 这 种 付 出 和 给 予 , 能 够 说 它 是 布 施 吗 ? 二 、 布 施 给 别 人 的 东 西 , 能 够 使 别 人 获 得 利 益 。 如 果 给 予 别 人 毒 品 , 意 欲 害 人 , 当 然 更 不 能 说 是 布 施 。 所 以 , 布 施 的 定 义 就 是 心 甘 情 愿 牺 牲 自 己 的 福 乐 来 成 就 别 人 的 福 乐 , 也 就 是 损 己 利 人 、 慈 悲 利 他 , 它 是 无 我 而 不 求 回 报 的 。 与 社 会 上 所 普 遍 流 行 的 那 种 为 了 追 求 某 种 功 利 目 的 而 暂 时 给 予 他 人 以 小 恩 小 惠 、 以 图 更 大 的 索 取 和 回 报 , 是 有 本 质 的 区 别 。 它 不 是 “ 收 买 ” , 不 是 “ 金 钱 交 易 ” , 不 是 “ 贿 赂 ” , 更 不 是 所 谓 的 “ 感 情 投 资 ” , 而 是 一 种 纯 粹 无 染 的 悲 心 摄 受 , 其 中 没 有 掺 杂 任 何 个 人 的 目 的 和 企 图 。   

布 施 度 还 圆 满 具 足 后 五 度 。 在 布 施 的 时 候 , 首 先 应 防 护 自 己 的 身 口 , 就 须 有 戒 为 助 伴 ; 在 遭 受 到 受 施 者 的 误 解 或 辱 骂 时 , 就 需 要 有 忍 辱 来 助 成 布 施 ; 若 在 布 施 的 过 程 中 , 心 生 懈 怠 , 就 需 要 有 精 进 来 策 励 ; 在 布 施 的 时 候 , 心 里 应 安 定 、 专 注 , 这 就 需 要 有 静 虑 ; 为 了 能 知 布 施 因 果 , 或 通 达 布 施 实 相 , 作 三 轮 体 空 ( 无 施 者 , 无 受 者 , 无 所 施 物 ) 的 如 法 布 施 时 , 缺 少 智 慧 能 行 吗 ? 故 言 布 施 度 , 实 为 六 度 具 足 。   

布 施 , 非 可 望 而 不 可 及 之 事 , 乃 是 人 人 当 下 可 行 、 当 下 可 践 之 举 。 诚 然 , 为 众 生 宣 扬 妙 法 , 施 予 千 金 , 乃 至 为 彼 解 除 身 心 怖 畏 是 布 施 , 而 给 人 一 个 微 笑 , 一 句 爱 语 、 赞 叹 , 甚 至 一 分 欢 喜 , 又 何 尝 不 是 布 施 ? 但 是 , 我 们 却 是 如 此 悭 吝 、 自 私 , 哪 怕 一 个 真 诚 的 微 笑 , 也 不 愿 轻 易 与 人 , 使 得 这 个 世 界 人 情 淡 漠 、 人 心 险 恶 。 行 布 施 尚 且 如 此 艰 难 , 而 欲 出 三 界 当 然 更 不 易 了 !

林清玄:吝啬的人

吝啬的人文/林清玄

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,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,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,连别人叫他讲“布施”这两个字,他都讲不出口,只会“布、布、布……”个半天,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,自己就会有所损失。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,就想去教化他,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。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: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,比别人长得高、长得帅,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,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。

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,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,他为此深感烦恼,便跑去找佛陀,对佛说:“世尊呀!我很想布施,但是做不到。”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,把草放在他的右手,然后要他张开左手,佛陀说:“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,把左手想成是别人,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。”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,就呆住了,想得满头大汗,仍然舍不得给出去,最后,他突然开悟:“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。”就赶紧把草给出去,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。第二次他只约花了一分钟,就把草给出去。后来,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给出去。佛陀又说:“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,把右手张开,将草交给别人。”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,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。最后,佛陀对他说:“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。”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。

经过不断的练习,这个有钱人便把财物布施给别人,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,结果证得了菩提。

这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,认识到菩提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,再吝啬、再坏的人,只要发心想追求菩提,就可以透过训练开启菩提心。训练开启菩提心最简单的方法只有一个,就是时时让自己往美好、光明、良善的地方走。

慧律心语

◆人因怕死而祈求长生不老,怕容貌改变而浓妆艳抹,因厌弃年老而祈祷青春。永远不断的去追求不变的事物,有如走进无花果林中,如何能寻找得到花朵呢?

◆人所认识的世界,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小片断,是极不完整的。这种极不完整的感觉,所得知的种种知识,多半是不正确的一种假像,而人们往往认假为真,把心态都扭曲了。

◆人总是很容易看见别人眼中的芒刺,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。

◆能启发心智的娱乐,才能使人心安意适。

◆心的意志力是无法估计的。一滴水,我们看不出它的力量,但如把它滴入石缝而结冰,就足以把石头撑裂。

◆只有自己能够伤害自己,而苦恼也来自本身,除非自己伤害自己,否则你永远不会是一个牺牲者。

◆假如,你不向别人期待任何东西,也不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,那么任何人对你都无法造成恐怖现象。

◆对于自身的不幸挂念愈久,它伤害我们的力量就愈大。

◆哭泣,不能减少昨日的哀伤,只会消除明天的力量。

◆自卑感是人格的泥沼,一旦你身陷在里面,便会失去上进的勇气。

◆不尊重别人的,便得不到别人的尊重。

◆爱挑别人毛病,是由于遗忘自己的缺点而产生的现象。

◆愤怒,使他人遭殃,但受害最大的,却是自己。

◆敌意不能镇压敌意,放弃敌意方可消弭敌意,此乃古今通则。

◆思想的力量,若能以道德为舵,就会变得伟大而稳固。

◆如果只有外在自由而无内在自由,那是没有任何价值的。即使不受外在暴力的压迫,由于无知、罪恶、自私、恐惧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灵,那么外在的自由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?

◆突如其来的争吵,往往会导致冲突,火苗可以燃著,也可以啐灭,两者皆出于你的口。

◆一个人从说谎所得到的全部收获是——当他说真话的时候,别人不相信。

◆喜好嫉妒的人,与其说从自己的事物中寻找快乐,无宁说从别人的事物上寻找痛苦。

◆如果几句自责与奉承的话,就能使一个傲慢而无礼的国王,转变为一个忠诚的朋友的话,那你就可以想像得到,‘谦逊与赞美’,在日常生活中,对我们有多大的帮助了。

◆购买不需要的东西,不久,便买不起他所需要的东西。挥霍无度的人,等于将自己的前途抵押了出去。

◆青年人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光,便是坐而沉思如何得财之时。

◆左画圆、右画方,则两不成。

◆时间是一个健谈者,它对我们解释一切。

◆追求名利之人,如以手掬水,掬得一时,终会流失。

◆当山崩的时刻,一粒落砂,也能引起更大的灾难。

◆太阳是不会失信的,它天天依照时刻到来,尽管受著风吹雨打,一有机会依然出现,它从不表示意懒心灰。

◆如果你要宽容别人的过错,请将眼光放在自己身上。

◆设若只因小过,就将他人剔除,则无需多久,即无人能与你相处,因为和睦来自宽恕。

◆只要一个人挡在他自己的路上,一切似乎都挡住了他的去路。自己的心是最大的障碍,也是最大的距离。

Wednesday, October 21, 2009

佛陀牽著我的手

Taken from 巧欣佛友。阿弥陀佛 :)
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rtoufqjbBM


我們都像小孩般,很容易迷路
走在娑婆的旅途,總看不清楚
一直跟著輪迴轉,感到很無助
娑婆世界的迷惑,何時才能擺脫
佛陀誕生在娑婆,是來度眾生
指引迷惑的眾生,走出這迷霧
如今佛陀雖不在,佛法依然在
奉行佛陀的教誨 就像佛陀牽著我的手
讓佛陀牽著我的手
為我指引迷路
有佛陀明燈伴著我
不再感到無助
讓佛陀牽著我的手
帶我走出迷霧
有佛陀明燈照著我
走向那彼岸的路
讓佛陀牽著我們的手
走完人生的旅途
慈悲的佛陀微笑著
在那彼岸等著我

唱:李佳寧 詞/曲/編曲:許俊華

Tuesday, October 20, 2009

一日十勉


01。肚量大一点
02。嘴巴甜一点
03。行动快一点
04。效率高一点
05。脑筋活一点
06。理由少一点
07。做事多一点
08。脾气小一点
09。说话文一点
10。微笑露一点

谈布施 (净空法师 讲述)

http://www.hhfg.org/xxsz/f4.html

△ 经中常常开示,一切烦恼归纳之即是一个贪字,贪欲为一切祸患之根本。对治贪欲要用布施,贫穷布施难,其实布施功德大小与所布施之金钱数字并无关系,要看有无菩提心。若以清净心布施,其功德无量无边;一著相即变为人天福报,是世间痴福成为三世怨。  

△ 贫穷布施难,但穷人亦能随修坚固,小小布施能与性相应,即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。穷人无钱布施,可以出力,对于善举能助一臂之力亦算布施。  

△ 培福报通常都讲布施,财施得福,法施得慧,无畏施得健康长寿。经中说:“令行种种无量施,以此愿求无上道。”何以行布施能得无上菩提大道?盖布施可以断贪爱。贪爱是烦恼之本,贪心断尽,烦恼亦断尽。  

△ 布施人人可修。佛门有四众弟子,出家二众修法布施,在家二众修财施与无畏施。故弘扬佛法,在家二众更应负大部份的责任。  

△ 佛法千言万语,总归一句是“看破、放下”。此四字作起来不容易,但有一方便法门,即是布施,布施即舍离生死流转。每人均愿舍生死,而每人均抓得牢牢的,此是执著不肯放下,与佛法背道而驰;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,连身体也要布施给众生。大乘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,正放下的时候也是正提起的时候。把身体留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的,以五欲六尘作佛事,“我见”没有了,哪里还有疲厌?哪一个受苦?身都放下了,何况身外之物!佛法说“法喜充满”,即是自在之意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,今生即能作到。  

△ 世出世间一切成就,即在舍忍二字,若著了相,舍与忍均不能圆满。著相修六度即是六种有漏的善业,来生不过受人天福报,佛法与世间法即在著相与离相二者之间的分野。六度中先说布施,也有深意,因舍有遣执之功,破我之能,最与般若密切;若想修福,必须布施,离相修福,得清净福报,这种福报是自然的、是清净的、不著相的。  

△ 佛法是宿命论又非宿命论,迷在境界中即受命运的支配,以业力作主宰,觉了即非宿命论。《了凡四训》在台湾流通不下五十万册,但有几人能依之而行?如照之行即能主宰自己的命运。对任何东西有丝毫的贪爱,布施度即未圆满,乃至对于自己的身体亦不可执著。金刚经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布施,菩萨布施重在离相,心不著相不是什么都不要,而是眼前所有内外财一切不执著,如养儿女也是布施,身体一天勤劳亦是布施。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相。庞居士之沉财宝于江心,他说好事不如无事,只不过为了劝诫一般行善著相的人,示范一番而已,妙在此处。学佛即要在这个地方著眼,才能做到离相,正在修善时,亦正在离相时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

法布施  净空法师讲述 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    

在《华严经别行疏钞》里面,讲到广修供养-财供养不如法供养。经文中维摩居士有一番非常精彩的开示,里面最重要的就是,真正的法施并不是像我们现在送几本经书,送几卷录音带,就叫法布施,这是太渺小了。维摩居士说:‘法布施是以身作则,如法修行,作一切众生的榜样,这是真正的法布施。’这个开示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,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  比如财、法、无畏布施,我们真的去做,修这三种因,就得三种果报-得财富、得聪明智慧、得健康长寿。做出来给一切众生看,让他看出这个果报,而向你请教:‘你为什么能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?’你就告诉他要修这三种因。所以一定要做出来给别人看。从持戒,自己认真持戒,断一切恶业,使自己心底真正达到清净善良。乃至于忍辱、精进、襌定、般若,都要真正去做到,那就是法布施。  如果你做不到,讲给别人听、劝别人,这是没有用处的,人家也未必会相信。佛在经上讲:‘众生畏果,菩萨畏因’。众生看到果报他才会反省,看到好的果报他就羡慕;看到不好的果报他就害怕。所以必须我们认真去做,把果报呈现在众人的面前,让他自己去观察、去反省,然后发心来学习,这才是真正法布施。